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
首 页 机 构 项目管理 成果管理 管理规章 学风建设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
学风建设
学风建设
联系方式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
总机:0531-82076188
Email:sd_qsn@163.com
 
学风建设 ·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学风建设
山东交通学院“学风建设年”工作方案
发布时间:2015-11-6 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 网络编辑:admin(管理员)  浏览次数:1132

 

为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,改进当前我校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,促进学生的学习、成长和发展,学校决定将2014年作为“学风建设年”。为做好“学风建设年”相关工作,制订如下工作方案。
一、建设目标
(一)总体目标
着眼于“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增强教师责任感,提高教师教学水平,以教风带学风,以管理促学风,以教育引领正学风,发挥教师、管理者以及家长、学生四个方面的合力,使学生的学风状况有较大改观,造就安心读书、潜心学习的风气和氛围,形成勤学、善学、乐学的学风。
(二)具体目标
1. 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,努力教书育人,积极进行教学改革,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。
2. 严格教学秩序管理和考勤,基本杜绝无故迟到、早退、旷课现象。课堂出勤率达到95%以上,教学秩序实现根本好转。
3. 严格考风考纪管理,考试作弊和考试违纪人数较前3年(2011年146人,占学生总数的0.83%;2012年145人,占学生总数的0.79%,2013年153人,占学生总数的0.79%)有所下降。用3年的时间,使考风考纪实现根本好转,诚信考试形成风气。
4. 加大教育引领力度,使学生学业成绩有大幅度提升。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年度通过率(当学年度两次考试通过人数与学生总数的比值)较2012—2013学年(通过3552人,占学生总数的19.3%)提高5个百分点,达到25%左右;考试不及格人门次较2012—2013学年(15502人门次)下降20%左右;参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人数较2013年(3225人)有明显增加,达到4000人左右,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20%左右;图书馆上座率较2013年(上半年调研数据为28.3%,下半年调研数据为46.1%)有明显提高,达到60%以上。
二、实施方式和步骤
按照“调研--规划--实施--反馈”的模式,实施两轮循环。做到教学和学生工作联动,教师、管理者和学生协同,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通,教育与管理、表彰与惩戒手段共用,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好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。实施步骤如下:
(一)调研发动阶段(2014年2月24日—3月30日,第1—5周)
通过开展调研,理清我校及各学院(部)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现状,发现教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,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,了解国内外高校教风、学风建设的经验做法,明确教风、学风建设的内容和任务。
1. 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创新工作,开展教风状况调查活动,发布教风调研报告。
时间:3月30日前
责任部门:教务处、人事处、学生工作处。
2. 发布2013年度学风调研报告。将在2013年开展的两次学风状况调研的报告向全校公开发布。
时间:3月30日前
责任部门:学生工作处
3.开展各学院学风状况调研。各学院组织开展学风状况调研,重点发现本学院在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,了解国内外高校学风建设的经验做法,形成《­­     学院学生学风状况调研报告》。
时间:3月30日前
责任单位:各学院
4.制订发布学风建设年工作标准。制订教师、管理干部(主要是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各学院分党委书记、院长、分管教学副院长、分党委副书记及辅导员、教学秘书)、学生的工作标准,向全校发布。
时间:3月30日前
责任部门(单位):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、团委、各学院、校学生会
5.制订发布学习和生活场所行为标准。制订课堂、宿舍、图书馆、实验室、教学楼文明行为标准,向全校发布。
时间:3月30日前
责任部门: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、团委、保卫处、校学生会
6.实施三个行动。对主要学生干部(校(院)学生会副部长以上,校(院)团委学生成员,班长,团支部书记)的学业成绩进行比照,学业成绩排名在同年级同专业后50%的一律不再担任主要学生干部;拒绝“食品、饮料、手机”进课堂,学生不得携带食品和饮料进入学习场所(教室、图书馆、实验室),上课不携带手机或将手机关闭;实施“让学生从宿舍里走出来”行动,鼓励学生走下网络、走向教室、走向图书馆、走向操场。
时间:3月24日起
责任部门(单位):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、团委、后勤管理处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、各学院、学生会
(二)规划阶段(2014年3月31日—4月6日,第6周)
通过规划设计,形成路径清晰、操作性强的学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。
1.规划设计全校性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实施方案。该方案是适用于全校所有学院(部)教师、学生的方案。
时间:4月3日前
责任部门: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
2.规划设计各学院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实施方案。各学院依据自身特点和调研结论,设计适合本学院教师、学生及教风、学风特点的教风学风建设活动方案。
时间:4月3日前
责任单位:各学院
(三)实施阶段(2014年4月7日—6月29日,第7—18周)
通过精致实施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方案,使教学质量明显改观,学生出勤率不断提高,迟到、早退、旷课现象基本杜绝、课堂、宿舍、图书馆、实验室、教学楼等学习场所行为得到规范,图书馆上座率不断提高,参加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数量不断增加,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明显改观,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。
1.召开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动员大会。正式启动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,学校领导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、学院负责人、教师代表、家长代表、主要学生干部等参加。
时间:4月2日
责任部门:学校办公室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
2.全面实施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。各学院落实全校性活动,实施本学院各项活动。
时间:6月29日前
责任部门(单位):党委宣传统战部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后勤管理处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、各学院
3.深入开展改善教风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活动,深化教学改革,促进教风带学风。
时间:6月30日前
责任部门:教务处、人事处
(四)反馈阶段(2014年6月30日—7月27日,第19—20周及暑期2周)
通过对方案实施的反馈,总结教风学风建设活动的经验和不足,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,用于第二轮活动之中,实现学风的持续改进和优化。
1.考试结果反馈。
1)考试成绩反馈 通过学生学业成绩反馈,分析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风学风的效果。
2)考风考纪反馈 通过期末考试考风状况反馈,分析考风状况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之间的关系。
通过期末考试考风状况、学生学业成绩的反馈,分析考风状况、学业成绩状况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之间的关系。
时间:7月27日前
责任部门: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
2.不同群体反馈。通过教师、管理者及学生的反馈,随时了解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。
时间:7月27日前
责任部门: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学生会
3.总结反馈。召开教师座谈会、学生座谈会、管理干部座谈会及活动总结会,总结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。
时间:7月27日前
责任部门: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
4.形成《学风建设年活动中期报告》,用于下一轮循环。
时间:8月24日前
责任部门:学生工作处
(五)第二轮循环
2014—2015学年第一学期实施第二轮循环。
(六)总结表彰
在第二轮循环各项任务结束后,举行总结表彰大会,对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先进单位、优良教风学风单位及个人、典型活动案例等进行表彰。
时间:2015年1月
责任部门:学校办公室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对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的领导。
学校成立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领导小组,由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,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,人事处、党委宣传统战部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后勤管理处、保卫处主要负责人及各学院(部)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,领导和规划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。领导小组下设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工作小组,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负责人为副组长,教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团委其他相关负责人及各学院分党委(党总支)副书记、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成员,具体负责“学风建设年”的任务落实和实施。
(二)加强舆论宣传,营造浓厚的优良学风创建氛围
校园网设立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专题网页,校报设立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专栏,广播站设立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专题时段,随时发布活动动态,报道活动实况,宣传典型实例和典型人物,刊发专题文章,曝光反面事例。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、宣传板、橱窗、大屏幕等,宣传“学风建设年”相关活动,营造浓厚的优良学风创建氛围。
(三)加强师生联动及教学、学生工作协同
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对形成优良学风和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,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,合理设定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、作用和任务,把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办成老师由衷欢迎、学生真心乐意、管理者倾心投入的民心工程。
(四)加强制度建设
对原有的涉及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进行梳理调整,根据实际制定新的制度,用规范的制度引导和约束学生行为。编制《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手册》,向学生发放。
(五)鼓励创新实践。
持和鼓励各学院进行创新实践,大胆探索新手段、新方法,促进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取得更多成果。在1—2个学院开展综合奖学金改革试点。
(六)合理投入,确保建设效果
学校设立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专项经费,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掌握使用,主要用于开展调研、优秀方案奖励、优良教风学风集体及个人奖励、活动投入等,确保“学风建设年”活动取得良好效果。
 
 
 



上一条:《光明日报》:打赢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保卫战
下一条: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
版权所有: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
业务主管单位: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维护更新: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
联系电话:0531-82076188 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邮编:250001 邮箱:sd_skj@163.com

>鲁ICP备14028533号
技术支持:
易惠天下